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法律上规定的什么是民事欺诈行为 欺诈属于什么民事法律行为

来源: 最后更新:23-01-29 10:12:12

导读:欺骗他人使其错误处分财产的违法行为就是欺诈行为,这种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向法院申请予以撤销,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还会构成诈骗罪,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会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法律上规定的什么是民事欺诈行为

欺骗他人,使他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的犯罪行为就是欺诈行为,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隐于错误判断,并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基于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达到欺诈的目的。

民事欺诈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民事行为。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民事欺诈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受欺诈导致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与他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将该行为予以撤销。

经营者在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赔偿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二、如何认定消费欺诈行为

消费欺诈认定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2、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

3、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

使用欺诈的手段,使他人错误的处分财产就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是经营者主观故意犯罪,在销售商品过程中,经营者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言行,使其购买与自己消费能力不符的商品属于欺诈行为,若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商品时遇到欺诈行为,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局举报。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kidbbs.com/falv/25916.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儿童乐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22048号-9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kidbbs.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