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6-19 08:17:46
来源:枢密院十号
星期六一大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北京了。
今年从年初就一直传布林肯访华,彭博社分析说,几个月前他访问中国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美国击落了那个“中国的流浪气球”。
“现在他准备再试一次”。
布林肯访华
布林肯还没到北京,美国国务院的网站已经换上北京王府井大街的背景:
美国国务院网站截图
网站上介绍:布林肯将于6月16日至21日访问中国北京和英国伦敦。在北京期间,布林肯国务卿将会见中国高级官员,讨论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以“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的重要性。
布林肯抵达北京,结束了长达数周的悬念。这一行程之所以迟迟不能确定,原因是两国的气氛始终不能算好,最近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一周前,美媒开始炒作,中国在古巴“运营着间谍设施”。这个事不仅被中方驳斥,后来也被白宫驳斥,不管白宫态度是真是假,至少说明,美国有一部分势力不想让布林肯来华。
第二,在两周前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美防长在饭桌上打了招呼,握了手,但没有举行正式会晤,双方还分别向对方甩了硬话。会前,美媒炒作了中国军机在南海“危险拦截”美国战机。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两个关系出现缓和的信号:
第一,上个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维也纳与中国国务委员王毅举行了一次事先未经宣布的会晤。后来,传出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在5月与中国情报官员秘密会晤。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上个月赴美,会见了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和贸易代表戴琪。
第二,作为美国商业巨头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的证明,比尔·盖茨比布林肯早一步抵达北京开始访问,而特斯拉CEO马斯克和摩根大通CEO戴蒙已经在几周前访问了中国。
关于布林肯访华,彭博社一篇文章给予积极评价:这是迄今最明显的迹象,表明美国和中国正试图稳定动荡的关系。标题甚至乐观地写道:关于美中关系“起飞”的又一次尝试。
外媒报道
相比之下,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要实在得多:美国官员在世界走了一圈,发现对华“围堵”策略效果未如预期,转过头来想想,还得跟中国接触。有“印太沙皇”之称的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本周表示,美国清楚过去几十年试图“形塑或改革”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我们的余生里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要角”。
布林肯启程前,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他希望两国关系“解冻”,美国学者对此发表了一些看法在《华盛顿邮报》上,有些观点也许值得美国政府听取: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的执行主任贝茨·吉尔:
去年,美中贸易达到近7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一事实打破了两国关系完全冻结的说法。双方都明白完全分开的负面影响。但是,尽管这些变暖趋势可能是积极的,但解冻的前景面临着一个冷酷而残酷的事实:从地缘政治上讲,美国和中国彼此严重不信任。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很快改变。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Zoe Liu:
布林肯的访华不会产生戏剧性让步。但双方至少可以表现出推进的意愿。布林肯应该尝试在他的访问中加入一些非正式内容,比如在当地的早餐摊点买一份煎饼果子(这位学者还在此处备注:典型的中国工人阶级早餐),并与当地人交谈。这种姿态会受到中国各界人士的欢迎。是时候把人性的维度重新引入中美关系了。
不伦瑞克集团中国中心的合伙人安德鲁·布朗:
美国和中国面临的形势与冷战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苏联实际上在许多领域落后于美国,但今天,美中在所有领域都展开了激烈竞争,当两国都认识到谁也不能支配对方时,真正解冻的第一个迹象就会出现。
商业在任何变革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和中国每天进行近20亿美元的贸易。如果两国关系解冻,就应该把这一事实视为值得庆祝而非警惕的理由,承认绝大多数商业交流都支持两国中产阶级的繁荣。首要任务必须是恢复商业航班的完整时间表,并让企业家、学生、记者、学者、艺术家和运动员都出现在飞机上。
布朗还建议:美国和中国领导人每季度举行一次会议。
杰富瑞股票策略全球主管克里斯托弗·伍德: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4月声称,美国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不是为了获得竞争经济优势,或扼杀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问题在于,阻止向中国供应先进芯片的政策实际上代表着向中国经济宣战。因此,尽管耶伦的语气应该受到欢迎,但它不能说服北京。
伍德甚至引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的话称,华盛顿的真正意图是“剥夺中国的发展权”,实质是“经济胁迫”。所以他认为,出于这个原因,拜登最近所说的解冻“也就到此为止了”。“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美国人在先进芯片问题上让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升温。”
标签: 白宫 拜登 布林肯 华盛顿 国务卿 美国总统 美国媒体 枢密院十号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 吓死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