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4-04-10 09:02:48
㈠ 解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㈡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㈢ 背诵思维导图(作者写作顺序):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景:神奇雄峻 情:敬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景:清幽寂静 情: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景:壮美奇绝 情: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景:离奇险怪 情: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景:绚烂辉煌 情: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景:重返现实 情: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人生如梦 (景:辞别友人 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㈣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㈤ 赏析第一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像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3、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㈥ 赏析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偎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㈦ 赏析第三节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㈧ 小编点评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地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㈨ 写作手法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挥洒着他那生花的妙笔,描绘了一个辉煌壮丽、缤丽多彩的梦境,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精神的自由、灵魂的无拘无束、心情的祥和与宁静,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虚实映衬的艺术方法。
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又好求仙问道。于是,诗一开头,诗人便凭虚气势,探寻仙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瀛洲,说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觅;越人谈起天姥山,说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中时隐时现,或许还可以看到。于是,诗人便舍瀛洲而觅天姥。这里作者巧妙地以瀛洲而引出了天姥山,又以瀛洲的“不可寻”映衬出作者对“或可睹”的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在自然而不露痕迹的笔墨中,完成了由虚而实的转承。
接下来,诗人并未直接入笔天姥山如何“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是用以实衬虚的手法,说天姥山可以“拔五岳”且“掩赤城”,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面前也会倾倒。“五岳”、“赤城”、“天台”都是天下有名的高山,诗人先将它们与天姥山相比,而且说天姥山远远高过这三座名山,诗人不直言天姥之高,却将读者引入一种由实而虚的想象之中,从而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推向了极致。李白曾说自己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正可道出本诗开首气魄宏大而神奇的艺术魅力。
李白一生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奇山峻岭,并用夸张的笔法、大胆新奇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那隐于云霞明灭之中的天姥山,正是经他艺术创造的仙境,他向往仙山,以至到了梦寐以求的境地。于是,在“梦”中如神仙般“飞”渡了明净幽美的镜湖,来到谢灵运当年歇宿的地方,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那直插云中的仙山。只见半壁之上,一轮红日东升,让人心胸敞亮,仙山的鸡鸣,也在耳畔奏起,让人心醉神迷。天亮之后,仙山上的千岩万转、奇花异草,更让诗人流连忘返。此时,他心情舒畅,如沐春风。现实生活中困扰他的种种不快,被远远地抛在仙山脚下。诗人一如刚刚破蛹而出的蝴蝶,任性欢快地在花丛中翻飞。但他还不满足,于是,又开始了一次心灵的历险。暮色降临,熊在咆哮,龙在低吟,山岩为之惊恐,深林为之颤栗。乌云密布,水汽缭绕。正当诗人惊魂未定之时,一声霹雳,天崩地裂..诗人全身心地沉浸于这自然的历险之中,自在地遨游,一会儿喜,一会儿惊,伸出所有的“触须”感受仙山的神奇。
但是,诗人显然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惊栗之后,随着一声巨响,神仙洞向他敞开了—— —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出现了日月辉映的金银楼阁,众仙身披彩衣,或御风,或驾鸾,奔赴仙山的盛会。“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多么盛大而热闹的场面啊!那美轮美奂的楼阁,气势是那么的壮丽辉煌;众仙聚会,气氛是那么的自在祥和。此时的诗人,神游于仙人之中,与仙人们一起挥杯弄盏,畅饮琼浆玉液..忽然心惊梦醒,美好的仙境一下子消失了,“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留在心里的只有惆怅与失落。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随之破灭,诗人由此猛然悟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又是以虚映实的妙笔。“世间”、“万事”都如这梦境,会消失、破灭,那我还有什么痛苦抛不开,丢不下呢?人生最快意之事,莫如骑白鹿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梦境” 成了作者自省的一面镜子,这清澈透亮的“仙镜”映照出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的人生追求。
总之,在本诗中,虚实相衬的手法贯穿全篇。诗人以现实社会为依托,虚构了一个个美好的仙境,又以仙境映衬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作者抑郁的心情,以实衬虚,以虚映实,虚实相映,手法同中有异。诗人的笔墨在仙境与现实中穿梭,诗人的思想、情绪也在幻境与现实的辉映中凸现。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站发布的相关文章已登记【鲸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本站有权进行维权!标签: [db:关键词]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 吓死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