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022-09-14 00:00:30
许多父母常常觉得为孩子几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事实也的确如此:每天起早贪黑接送孩子,任劳任怨为孩子打点生活学习上的一切事务,甚至很多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疏离了朋友。
做了这么多,本应看到孩子懂事听话、关心理解自己。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孩子不听话瞎胡闹、和家长顶嘴纠缠、甚至拳脚相加······让人心累又心寒。
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总是费力不讨好?
可能是教育方式出了错。这几种方式教孩子,大都费力不讨好。
1. 太过专制,掌控一切
研究生杨元元自杀的新闻曾轰动一时,这个不幸的女孩短暂的一生都活在母亲无微不至的掌控下:上大学妈妈非要住进宿舍;两次考上公务员都在妈妈的阻拦下被迫放弃;考上研究生妈妈还要跟着住进她宿舍。让人窒息的“爱”让她终于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平心而论,中国父母最缺乏的就是界限意识,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却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
比如:给孩子制定小学、初高中、大学、出国的“完美”人生规划,完全不过问孩子的想法;说什么是什么,孩子反抗也没用,一切都得听爸妈的。
多少在父母高压下变得异常叛逆的孩子,从此家中充斥着无尽的争吵与打闹;又有多少性格软弱的孩子屈服于父母,从此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到头来问问他,竟是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这种不重视孩子内心感受和个人幸福的控制,让爱变了味道。这样的爱太主观、太纠缠、太强加,只会费力不讨好。
教育从来都不是父母单方面能控制的事。
爱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乎孩子的感受,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
凡事互相商量着来,孩子也不是蛮不讲理,这种商量的过程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父母对自己的关注、重视,也会从心底里尊重父母,乐意去体会父母的感受、理解他们的苦衷。
在父母单方面打造下再完美的人生,也比不上孩子思想人格独立、实现自我塑造。只有在一种互相尊重、理解、体谅的民主性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才能赢得真正的成功。
2. 絮絮叨叨,没有威严
“再多吃点”、“毛巾这样放”、“别走那边”、“怎么又看电视”······家长总觉得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生怕出现一丝纰漏。
一个对孩子过于无微不至的家长每天不知道要苦口婆心絮叨多少句,只想着让孩子避免差错、纠正坏习惯。可是常常絮叨,时间久了,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孩子反而会感到十分厌烦。
而且,父母唠叨得越多,话的重量越轻,到最后孩子习惯了、麻木了,父母的任何话都听不进去,于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养成了。家长心累,孩子也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
总跟在身后絮絮叨叨,不如提前就与孩子商量制定好明确的规则,父母与孩子共同遵照执行,让孩子自己明确行为的边界,久而久之,规则就会内化成一种习惯。
此外,家长应当从认识上做出改变,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无伤大雅的小差错、小毛病适当通融,不用过度焦虑,一直揪着不放。
不要总觉得孩子长不大,表达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能做好。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走路踩进小水坑,打翻了水,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这种试错、纠错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只会有益。
3. 脾气暴躁,动辄打骂
这样一类脾气比较火爆的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味地吼叫、训斥、甚至打骂。
其实哪有家长不疼孩子,心里也舍不得,只是脾气上来了收不住,伤害就造成了。
可是孩子认知能力有限,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背后隐藏的深沉的“爱”,家长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会让孩子充满恐惧,抵抗,甚至逐渐升级为怨恨。
亲子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就是这么产生的。
其实孩子犯错了,关键是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的形象。
这就是一种“黑熊效应”,体现了一种心理暗示。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少质问、多引导。少用“别”、“不准”、“怎么老是错?”、“为什么做不好?”,越是让孩子别做什么,他反而越是想要尝试。
家长多采用明确的指令、指导性的语言,不要只说“不可以”,指出一条路让孩子走,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比如“杯子这样拿不容易摔”而不是“别把杯子摔了”。
言传不如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正确的榜样。
4. 亲子缺乏情感交流
有些父母整日忙忙碌碌,疏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或者只知道问问“学的怎样?”,不重视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就会淡化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孩子表现出对父母的冷漠和抵触,心底里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更加学不会感恩,也很难真正把父母的教诲记在心里。
特别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才是最重要的,错过了孩子与父母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期,后天再做多少努力,都填补不了孩子心中的空白。
亲切的抚摸、拥抱;真诚的注视、微笑;学会倾听、欣赏孩子,都是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孩子放学回家,问问他在学校的趣事,孩子受到了批评,留心孩子的情绪,给他安慰和鼓励。
正是在这些平淡琐碎的细节中,父母与孩子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而这种情感,是多少物质都补偿不了的。
费力不讨好的教育方法只会让父母操了心、孩子却不领情,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人格的尊重、精神的陪伴,才能深刻认识到父母教育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从而理解和配合。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教育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271是什么梗】网络用语271是什么意思爱奇艺为什么叫做271
新生儿前三天怎么喂养 这些事情你都注意到了吗对于妈妈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比宝宝的健康更加重要的了,可是大家都
相城区核酸检测演练最新消息汇总 相城区核酸检测演练最新消息汇总表 相城区太平街道未成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安排 常熟美术馆防疫通知(常熟美术馆防疫通知电话) 张浦图书馆暂停在馆阅览服务通知 张浦图书馆暂停在馆阅览服务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