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儿科医生都不会告诉你的8件事,爸妈知道这些,孩子少受罪!

来源: 最后更新:22-12-16 12:01:10

导读: 一.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往往都慌了神,一去到医院医生就要求化验查血,这个是完全错误的。 1、化验检查

一.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往往都慌了神,一去到医院医生就要求化验查血,这个是完全错误的。

1、化验检查都是辅助作用,真正做全方面诊断的是医生。

2、化验往往不准确,比如发烧了马上验血,因为发烧没多久,身体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查血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

3、所有的化验都是体外化验,跟人体内差别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测血钙、骨密度之类的,离开人体都不是原来的样本,完全测不出任何结果。

4.不要去查孩子是否缺钙,孩子有缺钙的症状了才是缺钙,好好的孩子去查什么呢?

二.家长在等待看诊的过程中,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孩子的发病过程

1、准确叙述发病时间,要平复自己的情绪。家庭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疾病,比如感冒、过敏等。

2、要告诉医生孩子的主要症状,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状,发烧、咳嗽跟咳嗽、发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治疗也会不同。

3、疾病变化趋势,比如说,如果先发烧,然后咳嗽了,其实是在好转,而不是加重了。

三.告诉医生,孩子没吃药是什么反应,吃完药后是什么反应。

三.告诉医生,孩子没吃药是什么反应,吃完药后是什么反应。去看医生最好带上宝宝吃过的药,之前吃什么药有效果,现在还可以继续吃,而不是又重新开新药,让孩子当试验品。

1.不要描述说,我的孩子老不吃饭,我的孩子老感冒,这些都是虚词,医生无法判断。要说体温多少度,这是量化;拉肚子几天,要说具体的天数,不要说经常腹泻。

2、客观叙述,而不是自己下判断,“我觉得孩子怎么怎么样”,并不一定准确,要让医生来做判断。

四.判断一个孩子是否生病、生病是否严重有以下几点:

1、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状态好不好,睡眠状况,便尿情况。

2、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严重,而不哭不闹、看起来很“乖”的孩子,往往更严重,因为ta已经没力气哭闹了,精神状态好坏,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严重的一个标准。

医生们初诊的出错率是很高的,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比如手足口病,初诊几乎无法判断,并不是医术高低的区别。

所以:

1、不要一直给孩子换医生,一次没看好,就认为这医生不行,马上换医生看,如此下去,每次给孩子看的医生都是初诊,诊断准确率都是不高的。

2、复诊非常必要,因为有了初诊的经验,同一个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第二次看同一个医生,其实医生自己也会很有压力,会更仔细给孩子看。

五.孩子生病到好的过程是一个曲线,需要一定的时间

1、父母要做的不是马上把症状压下去,没症状自己就安心了,其实很多时候疾病还在。比如发烧,不超过38.5摄氏度完全没有必要吃退烧药,打针,所有的退烧药都只是让体温退下来,并不能杀灭病菌,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反而对身体有损伤。

2、家长们认为的“最佳治疗”往往是希望“药到病除”,要知道疾病的本质是有一个过程,表面的症状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复了健康,很多人都见不得孩子发烧、咳嗽,希望孩子马上就能好,这是不对的,适宜治疗才是更好的方法。

3、除了脑膜炎之类的发烧,其他都不会让孩子“烧坏脑子”,超过39摄氏度的退烧,只是为了防止孩子高烧惊厥。

六.国内医院到处都在挂水,这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国外,门诊是不能挂水的,只有住院才可以挂水

1、挂水、静脉注射=慢性自杀,央视的调查不是耸人听闻,因为人体内部本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现在给血管扎了个洞,并且还让药物随着血液运行到五脏六腑,给内脏都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2、挂水的药剂,说是无菌的,其实只是杀灭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尸体依然还在药瓶中,进入人体后,特别是让肾脏产生极大的负担,因为肾脏就是负责过滤的,长时间挂水会造成肾衰竭。

七.给孩子吃药,一定要看清楚说明,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写得越详细的药,越成熟越安全

1、宁愿吃老的药也不要吃新药,因为新药往往还没得到充分临床数据,有什么副作用也不清楚。

2、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国做实验的,所以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

八.最重要的,观念上要转变,孩子生病意味着什么?

1、孩子生病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比如发烧,是因为身体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机能抵抗产生的体温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却不发烧,那才是有问题。

2、孩子之前不怎么生病,结果一上幼儿园就老生病是怎么回事?

那是因为之前保护的太好了,没有机会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没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儿园就会反复的生病。

3、孩子从母体出生是不带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现象,一定要通过生病免疫力才会提升,长大后才会不容易生病。

标签: 孩子  医生  都是  病菌  这是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kidbbs.com/news/jyzx/350241.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儿童乐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22048号-9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kidbbs.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