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4-03-21 12:00:10
好吧,我决定收下这支安利剂。和女儿玩了一会儿她最喜欢的做饭游戏后,终于可以安静地看电视了。让我惊讶的是节目组真真有心,完全不同于我脑海中的刻板印象。除了有两个心理专家坐镇外,还有一个代表性极强的花漾育儿团,针对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享育儿心得。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却折射出了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中的矛盾冲突。
虽然不知道下台之后,这些爸爸妈妈们会不会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是看着这会儿乖巧的让人想亲一口的女儿,突然有种流泪的冲动。印象中自从女儿出生之后,我的心里产生过无数次要把她重新塞进肚子里的想法,特别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内心崩溃的次数就像线性函数一样。有时候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也会凶孩子。现在想来孩子是何其无辜,明明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可是为了赶紧解决当前的局面,我却选择了简单粗暴、推卸责任的方式。
我一个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每天都会有父母两个或者带着孩子去咨询的人,可以说如我这般,每天仅仅是简单的带孩子就感觉已经累成狗的家长不在少数。
为什么中国父母养孩子会那么累呢?关掉电视后,我想了好久,除却物质因素外,应该是这几个原因:
一.教育方式不统一
这一期节目组请了两个代表性较强的家庭—三世同堂型家庭和虎爸猫妈型家庭。在这两个家庭中展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冲突就是教育方式上的分歧。
三世同堂的家庭里,老辈人和年轻人的育儿观念碰撞,没有噼里啪啦的思想火花,反倒差点把孩子给养得乱七八糟。由于担忧孩子长时间玩游戏对眼睛不好,姥姥是坚决反对让孩子玩的,可是年轻妈妈却认为玩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当孩子去游乐园里玩耍时,姥姥担心孩子危险,百般阻止,年轻妈妈却认为别人家孩子可以做到,自己家孩子也应该可以;孩子去医院看牙医时,姥姥疯狂地把医生推开,认为医生都是骗人的,小孩子的牙齿不用看,年轻妈妈就给孩子看一些短片和游戏,让孩子不再害怕看牙齿。
其实确实有一些益智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是有效的,但是通过电子游戏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真的不可取。之所以年轻妈妈认为电子产品有益于孩子,只不过是自己对电子游戏的依赖,过度强调它的优越性。平时父母还是要少让孩子玩电子产品,多带孩子去外面玩,这样不仅对孩子的发展有利,而且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老辈人的育儿观念都是正确的,比如老人见多了生老病死,更怕死,看不得孩子做一些危险的游戏,所以我们不要总是一味地抱怨指责老人溺爱孩子,全世界的姥姥都是这样,觉得孩子是她的命根子,感觉孩子受一点伤害,就像拿刀子戳她的心一样。比我们自己还要担心,还要胆小。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一家人应该互相配合沟通,谁说的对就听谁的,谁说的对孩子有好处就听谁的。
虎爸猫妈型的家庭里,父母两个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天差万别。学霸老爸简直就是个暴脾气,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时刻信奉严师出高徒,认为猫妈的温柔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当孩子向他寻求帮助时,学霸爹总是不耐烦地说“你不会看,你想想办法”。孩子不想看书时,那就更不得了了,直接用手把孩子拽到椅子上,丝毫不考虑孩子当时的感受。
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我们是需要严厉的态度,可是严厉和粗暴是有区别的。引导教育是需要提倡,可是孩子的知识经验毕竟有限,更何况是四五岁的孩子,所以温柔地坚持,适时给予指导、启发,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二.低质量的陪伴
现在有很多全职妈妈,虽然表面上是在家里带孩子,可是却常常直接把孩子交给电子产品,比如手机、iPad、电视、电脑。第一对家庭中的妈妈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每天都会上演的画面是:妈妈为了玩游戏时不受打扰,让孩子自己坐在沙发上玩iPad,当孩子主动放下手里的iPad,寻求妈妈的关注时,却被各种理由打发走。以至于孩子也养成了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iPad,当姥姥不让孩子继续玩时,三岁小男孩气得冲着姥姥就是一句“你是不是有病”。
虽然看节目时,感觉这位妈妈的做法奇葩的让人接受无能,但是这难道不是很多家庭里养娃方式的缩影吗?从小家伙一上台只会说“嗯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养娃方式的弊端,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父母这样做呢?表面上你整天在家带孩子,没有错过他成长的每一瞬间,可是这样把孩子扔在一边也能叫陪伴吗?这只是在带孩子不是在陪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要有互动,比如可以一起做游戏。这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短片中,妈妈和孩子一起玩鲨鱼游戏,妈妈输了,结果孩子死活不愿意弹妈妈。还抱着妈妈说“我对不起你”,这个举动是妈妈没想到的。其实妈妈不知道,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角色已经换掉了,孩子变成了妈妈,妈妈变成了孩子。为什么孩子知道不能弹妈妈,因为他自己感受到疼,他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转移到妈妈身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不会认为世界很可怕,而是认为自己很弱小,会形成自我评价。这种评价不来源于真实的样子,而是父母呈现的世界是什么。真正的力量来自于青年的父母,你没有给孩子勇气和自信,那么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在扮演着父母的陪伴者和保护者。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懂事,这样自己就可以省心不少。可是每一个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懂事的爸妈。让孩子多早的懂事并不是好事,要知道太听话、懂事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疼。我们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不要让他们在应有的年龄丧失了童年的乐趣和童真。
三.对孩子期望过高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的唯一希望是孩子可以健健康康的。什么聪明与否,学习成绩好坏,是否漂亮,都不在父母的考虑范围内。可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发生了质变,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得让人羡慕,比如考上名校,进入国企,出国留学,工资按年薪算等等。比如第二对家庭里的父母由于自身知识水平较高的缘故,总希望孩子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我也赞同读书确实可以让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这位父亲却没有展现出高知应有的气度和智慧,甚至还直言自己学习不好,否则现在就应该是博士了,言语上的碾压让几位嘉宾当场尴尬的不能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优秀的父母就肯定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也不是寒门就难出贵子,否则这个社会就太不公平了。所以不管孩子聪明与否,学习成绩好坏,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接受他们的现在和将来,尽自己的责任去教育他们。
五.给孩子贴标签
我一直以为小时候父母之所以奉行棍棒、批评式的教育是因为他们知识水平低的缘故。可是从第二对均为硕士学历的精英父母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悲哀。一个年仅四五岁的孩子就因为不能长时间待在家里看书、背单词,就被父母贴上了“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我不知道父母到底清楚什么是多动症,但是你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如同成年人专注于一件事情几个小时,这是不科学,也不可能的,他们的注意力只有十分钟左右而已。
当你感觉自己的孩子专注力存在问题,喜欢乱动的时候,不要急着带孩子去看病,吃药,打针,而是要认真分析孩子那么喜欢动的背后到底暗含着什么,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千差万别的,把任何问题都归结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父母的推卸责任。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孩子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会安静下来,并且做的很棒,所以请相信你的孩子。
六.夸大孩子的缺点
虽然近些年,赏识教育逐渐被年轻父母所接受,平时孩子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会给孩子口头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但是一旦孩子的表现偏离自己的提前规划和设定,很多父母还是会习惯性的把孩子批得一无是处。比如第二对家庭里的孩子可能在学习方面没有展现父母期待的天赋和成绩,但是根据短片我们可以看到小姑娘画画还是很棒的。
套用嘉宾说的话:这对父母可能认为动脑子的工作比依靠肢体工作更高级,所以即使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他们也选择了视而不见。相反,过分强调孩子学习力差,各种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我想之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是这种教育并不好,自我认同更重要,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正常人比成为一个有科学能力但是其他方面都有缺陷的人更重要。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要懂得扬长避短,习得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领。
养育孩子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场修行,在育儿的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我们都会有用错方式的时候。当然,这还是小事,最可怕的是本来就是错误的育儿经验却被自己奉为经典,走入死胡同,到时候孩子就遭殃了。所以学习正确科学的育儿知识真的很有必要。
40岁儿子不结婚 40岁儿子不结婚爱上不该爱的人正常吗40岁儿子不结婚 66岁父亲把自己情妇带家来"让"给儿子,出轨,未婚,离
多位省级党政“一把手”会见美国客人,有重要背景 哺乳妈妈吃什么菜下奶,哺乳期吃这些食物奶水最多! 热河在哪里 云南热河在哪里 碳晶墙暖为什么不流行(碳晶墙暖不热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