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4-05-31 12:00:25
刚在脸书上看到一个“我爱家”网页制作的影片《不是电池生活,而是真实生活》,里面,有一个去看孩子足球比赛的父亲,因拿手机拼命讲电话,而错失了孩子得分的机会;一个陪孩子在屋子外头玩耍的妈妈,因低头拼命滑手机,而在学骑脚踏车的小女儿挫败放弃时,没能及时上前,去给予鼓励和支持;一个坐在厨房盯着笔记本上网的妈妈,疏忽了打扮美丽要去参加毕业舞会的女儿正要出门,失去给她一个祝福的拥抱,和赞美的机会。
这个短片在脸书上狂传,去按分享键的多半不是儿女,而是网络新世代父母。
但我看了几遍后在想,也许,那个拿手机猛讲电话的父亲,是为了赶快解决一个工作上的困难,让自己等一下能陪妻儿去庆祝比赛结束,而不需要回公司加班?也许,那个拼命滑手机的妈妈,是在搜索学骑脚踏车的教学视频,好让女儿能够事半功倍地学?也许,那个盯着笔记本的妈妈,正在帮女儿选她梦想了好久的毕业礼物?
就在人的极其有限里面,网络新世代因科技网络得着方便,也因此失去良机。他们选择爱家的方式,也可能让他们伤害了家人。
似乎,任何人类文明的发展,总会这样回来戳一下人的真相,让我们无论站在怎样的优势里,永远不要忘记:没人能把自己无限量地扩大成神,即使是爱,也不能。
在真假相混的资源大海中沉浮惯了,对人生中的基本课题,并不会比任何一个世代的人更有信心和把握去面对。只是可以搜寻,让人感觉自己还可以做点什么,不会一下子被打到“无奈”的结论里去。
彷徨
恰好有机会站在三代父母当中聆听他们教养孩子的讨论,我发现非常有意思的是,婴儿潮父母的原则常是反传统: 他们的父母严格,自己就放纵;父母放纵,自己就严厉。而六七零代出生的X父母( Gen X, 未知世代)则是听什么做什么,最常看见的是他们挑高的眉,瞪大的眼,惊呼:“真的!那我得试试!”
千禧父母就很不同,他们当中不会允许任何“专家”存在,就算养大几个孩子的前辈讲话,都只能听听(因为他们“那个时代”的资讯不发达,网络新世代边滑手机边想)。这些年轻父母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一堆网络上来的重要消息,讲起来,每个人都有一大套,听起来,别人说的都是“不见得!”“很难说!”“那儿读来的?”。对其他父母的教养方式,他们通常也有意见,就算眼前看到不错的果效,心里也会暗暗地觉得:长期下来不见得就是如此。
失去对权威的信心,或者更正确的说法是,不是不相信权威,而是不知道什么可以保证权威,让网络新世代父母小心翼翼,搜寻挑选的结果,是面对孩子的现实,仍然跟其他世代的父母一样:徬徨!
孩子由谁照顾最合适?
找再多的资料,最后的决定往往跟时间,体力的限制有关。
比方孩子几岁送出门上学比较好?是找专业育儿园好?还是找私人保姆好?或者,让祖父母带更好?
为了生产留职停薪一年半的刘倩,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研究这问题。从儿童心理学家的看法,到网上职业母亲的论坛,到教育专家的博客,她读了再读,跟先生讨论了再讨论,一直拿不定主意。周遭亲友见她苦恼,也加入分享个人亲身经验,和他们认识的人的经验。当她有天忍不住,在网上社群写了一段自己的挣扎后,更多的意见满地滚,留言的人还引起一场炽热辩论,她,仍像钟摆两边晃。
最后,终于到了必须回去上班之前的一个月,她已经筋疲力尽。结果,先生默默地把婴儿床搬到父母家去,并把孩子的玩具,衣服打包好准备也送过去,在刘倩手机里留下一个短讯,上头写着:“孩子给爸妈看顾不一定最理想,但对宝宝来说,却是最安全的选择。”刘倩眼湿着,对手机屏幕点点头。
先生讲的网上没人讲过吗?周遭没人劝过吗?当然有,但在没有绕一大圈资讯路之前,一个直觉的答案就显得太单纯简洁,好像不适用于千禧妈妈的思维运作次序,毕竟,网络已经让她习惯了要寻求答案,必须一个链接敲进另一个链接,最重要的问题,势必要经过一段繁复的过程。
复杂的筛选
爱家这回事,对从前的人来说不难。男人努力工作养家,女人努力生活持家,肚子吃得饱,衣服穿得暖,一家人,能在一起谈天说笑,生日时烤个蛋糕大家吃吃。家人相处,真心,诚心,用心。对彼此优点心存感激,对彼此缺点咬牙忍住,东西坏了先考虑修不考虑换,关系也是如此,不打算换,就会努力修到好。
但是对网络新世代来说,一切都没这么简单:凡事都有步骤、技巧、秘诀。维系婚姻养育儿女变成一门复杂的学问,门槛一道一道跨越才算进去。也许吧!
在人人皆记者的网络生活中,看多听多了破碎家庭的故事,和有关孩子在学校遭受的霸凌和毒品等问题之后,内心若没有坚固的信仰架构支撑着,就会忍不住要用尽所有方法去维系,保护着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于是生活的力气花在这些复杂的程序上的,比实际经验体悟的更多。
给孩子选书,不是带他们到图书馆或书店去,直接翻阅,而是网上搜寻,看评价等级,非得几颗星才值得借或买;去度假,单单订个旅馆,一个评价网页别想打发我,得多看几个,还要朋友社交群体站问问,给他个滴水不漏地问明白看清楚,上路时,已经像去过好多次那样熟悉即将去的地方。
没什么不好,只是少了尝试、冒险、惊喜,一路顶多在脑中不断评估,到底跟网上讲得差多少,那些给评价的有没有夸张?钱省了不少,时间也控制得好,但一家人,好像少了那么点原味干面任自己加油添醋再创作的特色。
“幸福”的家庭都一个模样
“你们上个月去迪斯尼乐园?我们年初去了,住XX对不对,那家是K网站人气最旺的旅馆!”
“老街那家餐馆去过了吗?评价说是老少闲宜最适合三代家庭去,有送蜡笔和涂色本啊!”
“最近这玩具超火的,听说对脑子发育好,去大X网站买,我搜过了,那儿最便宜……什么?你儿子要的那玩具没听人推荐?别买了,铁定对脑子没多大益处,只是纯玩玩而已,浪费钱。”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越来越像是双生兄弟,乍看之下,“幸福”的家庭都一个模样。
我不晓得多年之后,当网络新世代的儿女长大时,当学校老师要他们讲讲自己的家庭故事,还会不会有孩子谈到自己独特的家庭传统、过节方式、旅游记忆时,那么与众不同,生动有趣。或者,孩子们都会摇头说:我家也是,都差不多嘛!一样的。
前夫回应马筱梅再婚!被前妻痛骂是蛆,双方恋爱全过程曝光!前夫回应马筱梅再婚!被前妻痛骂是蛆,双方恋爱全过程曝光!,再婚,婚姻
租下县人民医院,董事长被控“非吸”案再开庭:作无罪辩护,未当庭宣判 刘和平:警惕日本在台海挑起阵营式对抗 2024歌手大众听审德阳报名入口(德阳歌手招聘) 中国人民银行520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面额+发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