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022-08-12 15:00:53
宝宝乱扔东西,是许多家长头疼的事情。砸坏东西事小,伤到别人就尴尬了。对于这样的行为,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是考验家长的一道难题。客观看待、分级应对、积极引导,是家长能够选择的明智之举。
浩浩2岁多了,特别喜欢扔东西。玩具不想玩了,就朝墙上砸。除此之外,玻璃杯、手机都难逃他的“魔爪”。有一次拿玩具砸到一个小弟弟的额头,还好没有产生严重后果。
对浩浩乱扔东西的习惯,妈妈制止过、骂过、打过,却看不出一点效果。
相信许多宝妈宝爸都被“熊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困扰过。有的爸妈严厉制止,甚至用打骂来惩罚,结果屡禁不止,孩子似乎更叛逆了,用哭闹打滚来对抗父母。
有的爸妈对孩子乱扔东西听之任之,结果孩子扔东西的行为愈演愈烈。在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的案例:三岁小男孩拿石头砸了另一个小男孩的头,双方家长为此闹到了派出所。
扔东西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行为,如何恰当处理考验着家长的智慧。
面对扔东西这件小事,父母需要一个积极、科学的应对方式。做到以下三点,家长便能小中见大,从容不迫。
客观看待
扔东西的行为在1—4岁儿童身上普遍存在,“存在即合理”,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喜欢扔东西?
1. “攻击本能”在作祟。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攻击本能。在幼儿这样一个本能为主的生物身上,攻击本能体现的更为明显。扔东西是表达攻击性的一种方式,例如有的幼儿反复把玩具往地上砸,砸坏后还发出咯咯的笑声,便是攻击本能的体现。
2. 获得控制感。婴儿离开成人便无法存活,因此充满不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获得对自身及环境的控制力。扔一个东西,发出“砰”的一声,孩子完成了对自己动作、物品、声音的控制。扔东西是孩子获得控制感的一个重要方式。
3. 动作技能发展需要。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得很快,他们热衷于尝试各种动作,借此发展肢体运动能力。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掌握了控制方向、力度等技巧。
国外一项对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2—3岁是幼儿扔东西的高峰期,41%的父母为孩子乱扔东西而困扰。而到4岁后,这一比例下降到5%。
由此可见,父母大可不必对孩子扔东西过分担心。扔东西实际上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现象,对孩子自主性、动作技能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特殊情况下,孩子扔东西可能助长其攻击行为,则需要父母去干预。
分级应对
对于孩子扔东西,家长不能一概而论,应视情应对。可按照性质后果,分为伤害他人、损坏物品、增加麻烦、无不良后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行为,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伤害他人——严厉禁止
孩子把东西扔向人,可能伤害他人时,则需要家长严厉禁止。要让孩子在内心得到震撼,从而明白,这样是绝对不允许的。
那怎样才叫严厉呢?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认真、严肃的态度,充分运用你的声音、表情、动作。例如用严肃的表情看着孩子,用大声、坚定的声音反复告诉他不可以对着人扔东西。
仔仔2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拿手机砸向妈妈的脸,疼的妈妈掉了眼泪。我把仔仔抱到墙角,严厉地说:“不能朝人扔东西!”连说了几遍,仔仔看着我严肃的样子感觉到是在批评他,想坐地上放赖,我把他拉起,要求他站好,问他以后还砸人吗,他小声说不砸了。我让他去和妈妈说对不起,他也乖乖去了。这样严厉禁止了几次后,仔仔就再没有出现朝人扔东西的情况了。
这里要注意,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不要带任何情绪,让孩子弄清楚是他犯错,要接受批评,而不是被你的情绪吓到。
损坏物品——说服教育
幼儿把玻璃杯、手机、食物等物品扔到地上,造成物品损坏或无法使用。这种情况下,需要家长明确禁止,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改变幼儿行为。
例如,孩子把鸡蛋扔到地上,摔碎了,我们要怎么去说服教育他呢?
说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摆事实、讲道理、承担责任。
摆事实即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可以引导孩子去看、听、摸,从而让孩子产生深刻的认识。
孩子摔碎鸡蛋,可以指着地上摔碎的鸡蛋,用难过的声音对他说:“你看,鸡蛋摔碎了。”然后让孩子用手指去触摸地上的鸡蛋液,对他说:“摔出来了,弄脏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形成清晰的概念。
讲道理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扔。讲道理需要注意两点:内容容易理解,形式易于接受。要使用孩子容易听懂的词语来描述行为后果,形式上用平等、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说话。
例如蹲下来看着孩子,用认真、平和的语气对他说:“鸡蛋摔碎了,就不能吃了,对不对?”
承担责任即在孩子惹祸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在清理打碎的鸡蛋时,可以要求孩子把扫帚、拖把拿过来,把产生的垃圾扔垃圾桶里。同时告诉孩子,由于他打碎了一个鸡蛋,明天要少吃一个鸡蛋。
带来麻烦——默许
有的时候孩子乱扔东西会给家长带来麻烦,例如把玩具箱里的玩具、衣柜里的衣服扔的到处都是,把刚买的水果一股脑倒在地上等等。玩好了,孩子拍拍屁股走了,家长跟在后面收拾。
有的家长会呵斥孩子,禁止孩子这么做,但这样势必会让孩子的玩耍受到束缚。
此时,需要家长给与孩子更多的耐心,任其自由玩耍。
等玩耍结束,可以开动智慧,引导孩子将物品归位。
例如对孩子说:“那个玩具箱是这些玩具的家,玩具现在想要回家睡觉,我们送它们回家好不好?”或者说:“我们现在比赛把玩具放回玩具箱,谁赢了奖励一盒酸奶!”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配合这样的提议。
无不良后果——鼓励
孩子扔东西不会伤害到他人或其他生命,不会损坏物品,不会给家长带来麻烦,基本可以确定这样扔东西没有不良后果。例如把塑料球扔到地上,或者把毛绒玩具扔给别人,都属于这一类。
这时家长应该鼓励这样的行为,可以主动参与进去,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积极引导
如前所述,孩子扔东西不能简单用好和不好来判定。在一种情境下,扔东西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而在另外一种情境下,扔东西可能助长孩子的攻击性。
作为家长,应积极引导,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情境,在促进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挤压了不良行为发展的空间。
如果把分级应对视为“因势利导”,那么积极引导算得上是“主动出击”了。
家长可参照以下方式进行引导:
1. 增加控制感。给孩子在扔的过程中产生互动的玩具,例如撞击就会发光的弹球,用力扔到地上会“啪啪”响的摔炮。
2. 提高准确度。和孩子玩需要精确控制的游戏,例如在家安置儿童篮球架,和孩子一起练习投篮,或者玩儿童保龄球。
3. 增强力量。如果孩子扔东西有使不完的劲,可以带他去公园的池塘,捡路边的石子朝水面扔,比赛谁扔的远。这不仅能锻炼孩子手臂肌肉,也能宣泄不良情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像扔东西这样的“小事”。可孩子的成长,就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组成。
面对这些“小事”,家长不必如临大敌,也不可掉以轻心。
孩子的行为就像一辆S型行驶的小车,家长不必让小车停下来,也不能任其发展。保持平和心态,开动脑筋,在跑偏时扶一把,在走上正道后推一把,孩子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拥有一颗“平常心”和一个“智慧脑”,方能从容不迫。
大S着“嫁衣”喜气亮相 - 娱乐明星 - -大S 汪小菲 大S怀孕
长沙开福区居民健康码暂不接受降码申请的情况(5种)健康码变红(黄)码了怎么办?首先应该自查赋码原因,然后主动向当地社区
8月11日怀化市在已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中新增2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西宁城西区8月12日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通告 2022黄南州消费券领取指南 8月11日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