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10-27 10:45:30
对于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的情感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必然都会受到各种诱惑,各种生活米油盐的影响,导致感情出现问题,就好比最近就出现了很多朋友来咨询小编关于婚姻中最残酷的是忽视!的这个问题,这也说明了现在有许多人也都同样遭遇到这个婚姻中最残酷的是忽视!问题,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关于婚姻中最残酷的是忽视!问题的解决方法来分享给大家。
情感世界两大谜:
1.女人怎么总有那么多需要?
2.男人到底在想什么?
男人说:“你知道吗,我回家最想的是静静。”女人问:“静静是谁?你又在勾搭谁?”
所有的不爱,都从忽略对方的存在开始。
曾有个帖子,说一个女明星嫁给一个富翁,生了孩子以后,老公每月给她11万的生活费,但是基本不回家。很多女人都羡慕——能住豪宅,领这么高的工资,还不用工作,那要老公干啥啊,同样都是守寡式婚姻,我们连11万都没有呢。
好心酸。男人最想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女人最想要的,是心中的踏实。
但是当男人沉默的时候,女人认为他已经不爱了;当女人敞开心扉时,男人认为她只是一味索取。
一段情感的转折,就在于,你在关系中是越来越主动,还是越来越被动,往往在蜜月期,我们都是主动的,而在危机时刻,彼此都成了被动的受害者。
让人们最痛苦的,莫过于对你“存在感”的伤害。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主动”地活着,另一种是“被动”地活着。
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存在感。
如果一只猫看到镜中的影子,它会非常警惕,因为它没有“自我意识”。
而人VS动物VS植物VS无机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知道我在活着”。
你是碎片,还是一个人?
这么说是不是有些晦涩?
举个例子吧。
《24重人格》这本书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的自传,传主是卡梅伦·韦斯特,是一位30多岁的成功的商人,婚姻幸福,孩子可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我”不是“我”!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我在镜子面前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嘴巴里却发出别人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分身,是他24个分身中的一个,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
然后他发现自己有24重人格——24个不同的自己,当这些“分身”上身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之前的身份,可以按照完全不同的人格角色去生活。
有人会问,这个人格分裂的人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给大家呈现一下:当一个人的存在感遭到最严重伤害的时候,会是什么状况?
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就像是一个屋子里有不同的房间,客厅负责会客,卧房负责休息,厨房里做饭。同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部分,比如在学校是一副老实样子,回家就是窝里横;在老板面前是孙子,在老婆面前是大爷……
那么我们和人格分裂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人格分裂者房间的门都是锁死的,甚至彼此是看不见的。
而正常人是知道自己有不同部分的,我们不是一个个碎片,而是一个连续体,就比如我知道我在家里是窝里横,到了工作场合就秒变好好先生。
那么人格分裂者为什么要彻底封死彼此房间的联系,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活着,而是一个碎片化的存在呢?
那是因为如果我想整体地活着,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就像本书主人公,小时候酗酒父亲每天都往死里打他。他不敢反抗,更不会反抗,如果要面对无休止地伤害,只有永久地封闭掉他作为小孩子的感觉:生活在别处——当父亲的拳头揍在他身上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感觉,仅靠关闭感觉而保存了灵魂。
这种解离状态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一个个“碎片化的存在”。
其实这种“碎片化”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只不过,人格分裂是一个极端而已。
记得当年我高考失利,考上了一个很难接受的院系,那时我非常痛苦:
1)想要复读,没有勇气;
2)而如果要去上学,又觉得好像吃屎一样难受。
作为代价,我就采取了一种“碎片化的存在方式”——外表上,我很正常,成为一个名牌大学生,正常学习、恋爱,甚至还参加了学校辩论赛;但回首整个大学生涯,我发现自己不过就是行尸走肉而已。
我用这种浑浑噩噩的方式来应对无法解决的双重冲突,我把痛苦隔离,生活在一种“灵魂麻木”的状态,直到一天发现一个当年学习成绩远不如我的同学,甚至考上的大学比我还差,现在却是美国一所大学的副教授。
此时痛苦之门被打开,我才知道,我是如何荒废了宝贵的青春岁月,没有完成父母的期许——我要成为学霸,出国留学念书,成为博士,光耀门庭,就像我妈妈家族的那些孩子一样。
但我没有达成这个期许,就无法饶恕自己,到今天我还不时做梦,梦见自己回到高中复读,重过一遍大学生涯……
对不起,你的情感余额不足
但是,为什么我没有坚持着把痛苦之门打开,而选择了长期关闭它呢?很多人都选择了复读,很多人都选择了考研究生,很多人都继续奋斗,为什么我却不能咬牙在学业之路上继续奋斗?也不能在大好年华,去做自己呢?
因为我的“情感内存”不足。
很多时候,人生的起伏,命运的成败就要看你的精神存粮,它真正决定了你的人生可以走多远,幸福的品质有多高。
每个情感内存不足的人,都有这4个特点:
1、受挫感:
很多人都告诉过我,他们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我哭的时候,我的父母总是嘲笑我:你就是太敏感了,至于吗?
有一次过马路,我下意识地拉了妈妈的手,妈妈本能地把我的手甩开了。
当我拿着奖状跑回家,兴奋地给爸爸看的时候,他却看着电视,不耐烦地甩手说:好了,好了,知道了,恭喜你……
我生孩子的时候,老公却要和我离婚,我鼓足勇气让妈妈陪陪我,可是她却说要在家照顾生意,电话里传来打麻将的声音……
当你的情感不被接受,不被承认,被曲解误会,被忽略,被拒绝……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受挫感,它会让你产生一种“三无”的三观——如果我提出需求,就一定会被拒绝。
我的被拒绝感不是来自家里,而是来自当年转学到北京以后,因为学习差而被同学孤立的经验。
我深深地记得同学们一起玩,我想要加入,而被拒绝的痛苦。
如果你撞了一万次墙以后,忽然有人告诉你,你只要念个口诀就可以穿墙而过。你信吗?
除非你的头被撞傻了,所有人的反应都是:放狗屁!
因为我绝对不想生活在那种一次次产生希望,又失望的痛苦中了,所以想到要复读,过去的那些失败经验就像放映电影一样覆盖了我。
2、自我怀疑:
当你被挫败伤害太多的时候,你就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我是不是根本就不值得被爱,被在乎?
是不是我真的太敏感了?是不是我真的太苛责我的父母了?
我有这些感觉,也许是我有病?
很多人在咨询时都跟我确认:“卢老师,你说我的感觉是对的吗?我是不是太较真了?为什么我就是无法宽恕我的父母?为什么我就是不能忘记他对我的背叛?”
当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时候,当我们开始质疑自己价值的时候,这就说明:我们存在的根基在动摇。
有些人怀疑自己的感觉,有些人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失去了标准,因为坚持自己的代价,实在太痛苦。
记得在我刚刚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一个同行说:“卢悦,你是一个非常差劲的心理咨询师。”当我看到同行有很多来访者,而自己门可罗雀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产生非常大的质疑:“我是不是只会写字,不会做咨询呢?我是不是不适合做咨询师呢?”
那段日子,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时光。
就像你在沙漠中,找不到方向,你不知道自己每走一步是送死,还是求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你存活下来。
3、有毒的羞耻感:
有个男人跟我说:“很多女人都骂男人,可是你知道,下辈子我宁可做女人也不想做男人。因为在公司里,所有员工要靠你;在家族里,所有人都会来找你借钱;在家里,睁开眼就是妻子的抱怨,说我不够投入……所有人都靠着我,我能靠谁呢?”
我说,“你为什么要担负这么多的责任呢?”,“如果你不负责呢?”
“你拒绝借给家族亲戚们的钱,拒绝父母无理的索取,拒绝不断为朋友们两肋插刀……如果你坚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会面对什么?”
他说:“我会内疚,事实上,我一辈子都好像欠着别人,如果别人向我索取,而我拒绝就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毁了别人似的。”
我说:“是谁给你这么狂妄的自大感,让你成了救世主。”
他说:“十岁那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叔叔拍着我的肩膀说,从今往后你就是这家里的男主人。从那时候起,我就成了救世主。”
也是从那时起,他就不能依靠任何人了,然后就必须要拯救陷入崩溃的妈妈,必须培养很多小孩子不需要发展的能力。对他来说,能让妈妈开心地笑一下,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
当年我刚刚开始做咨询师的时候,很多人在咨询时热切地盯着我:“你是我最后的希望,如果你不能救我,我就准备去死了。”
那时我要疯了——要么是咨询师,要么就是杀人犯!
后来我慢慢明白,我一直都生活在努力为他人负责的世界里,我想拯救全世界的弱者,然后我才能拯救我自己。
因为我也曾经是父母的救世主,过上他们未能如愿的人生。在一个团体中,一个带组老师说:“卢悦,我发现你好像想要照顾全组所有人,你有什么感觉?”
“太累了。”
我为什么总是感觉别人那么脆弱?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我不能靠近自己的脆弱而已。
到现在,我经常会问自己,我是不是对来访者的脆弱太敏感了,很多时候,她(他)们的坚强,总是让我感动。
4、不了解自己的需求:
咨询室里,很多沉默的男人会跟我倾诉衷肠,妻子会吃惊地看着这个男人,他怎么能说这么多心里话?但这些男人说到最后总是长叹一声:“我已经习惯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随便吧。”
我问:“如果不随便,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此时,他却很茫然地看着我。
他说:“我只知道我不要什么,但却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还有人说:“我现在拥有了别人羡慕的一切,好男人、好婚姻、好房子、好儿子、好工作,可是我活得一点儿也不开心,因为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这种感觉,我深有体会,30岁那年,我在《婚姻与家庭》杂志社做编辑,那是个可以养老终生的职业,可是我却提前中年危机了——在这样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里,我到底为什么活着?
如果说我是一根火柴的话,我总需要知道一生为什么而燃烧,可怕的是,我不知道什么可以让我为之奋斗终生。
记得一次,我穿了不合脚的鞋子,脚后跟被磨得鲜血淋漓,我却好像浑然无知,直到同伴指出我才发现。
其实我一直都生活在“随便”的世界里,我习惯了做听话的孩子,习惯了按照主流意识地活着,直到30岁,我才忽然明白,这些不是我想要的,那么我想要什么?
然后我用10年的时间才明白,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心灵的探索。
不错,我是一颗晚熟的种子,我错过了很多看上去似乎应该发芽的时间,可是,最终我有我的时间表,30岁以后到现在,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我才明白,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自己的成长。
一颗种子,它一生的使命就是发芽;一根小苗,它一生的使命就是长成大树;一棵大树,它一生的使命就是开花结果,播撒种子……
所有人都有一间关闭的房子,我们的使命就是把那些房间打开,让它们重见天日。
第三个解决方案:我们如何存在?
而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两种:
回避型的人,比如我,就会采取行尸走肉的隔离压抑的方式,然后告诉自己:只要不想,这个事情就不存在。
焦虑型的人,比如那些渴望和丈夫“脆弱相对”的妻子们,则会过度激动的方式:如果不想,这个事情就会越来越可怕。
但行尸走肉会错过很多生命的精彩;而过度激动,则会生活在自设的炼狱中。
行尸走肉们,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希望断掉连接来保护自己;而过度激动们,则会试图不断和别人连接,不断找妈找爸,让他人来承载自己的痛苦。
无论是“冬眠”还是“找妈”,都是因为我们无法承受上面的四大痛苦:
1、挫败 2、自我怀疑 3、有毒羞耻 4、不知道自己是谁
除了不断隔离自己,和不断发起自杀式的找妈冲锋以外,有没有第三种?让我们真正可以完整的存在,可以真正的拥有被肯定,被接纳,被陪伴,被认可,被倾听的感觉?
很多人都在问我,我该怎么办?
我说你一定知道怎么办,只是你还没有把那扇门打开。
我和自己的内在小孩,也有一个漫长的和解期,在过去,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然后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我慢慢地发现了这个细小的声音,其实统治着我的人生。
他决定了,我每个职业的选择,情感中的作为,人生的主题,每次顺从他的心意,我的人生总能迎来一次强烈的释放。
和自己的灵魂从对立走向合作,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试炼。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 吓死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