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

来源: 最后更新:23-03-30 02:12:26

导读:

1、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
2、供养十方僧,报答父母恩的佛教盂兰盆会
3、什么是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

文章目录:

1、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

2、供养十方僧,报答父母恩的佛教盂兰盆会

3、什么是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和孝道的关系

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相关图片:

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相关图片:

4、猜你喜欢:

1、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各个佛教寺院在这一天往往举行供佛养僧、报父母恩的盂兰盆会,这一活动的由来出自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也即《盂兰盆经》,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这部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梵名《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盂兰盆经》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

依《盂兰盆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系始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并且至今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成为每年最重要的法会之一,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唐代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即强调本经特具孝子报恩之思想,与调和中国人伦与佛教间关系之性质。

《盂兰盆经》全文八百余字,其同本异译经,有东晋失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一卷,及载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的《净土盂兰盆经》一卷,前者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后者已佚,但《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曾引用其文。

又,本经之注疏,现存者有唐·慧净《盂兰盆经讲述》一卷、唐·宗密《盂兰盆经疏》一卷、宋·元照《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宋·普观《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及宋·日新、明·智旭、清·灵耀等人之注疏,共计约六十余种。

《佛说盂兰盆经》正文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2、供养十方僧,报答父母恩的佛教盂兰盆会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又叫做佛欢喜日,各大寺庙在这一天一般要举行盂兰盆会,这是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的重要法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善男信女前往参加。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供养十方僧,报答父母恩的佛教盂兰盆会。

所谓的盂兰盆会,是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佛教寺院所举行的法会,又叫做“盂兰盆法会”。盂兰盆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中的典故而来的,是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

那么为什么叫做“盂兰盆会”呢?所谓“盂兰”翻译过来叫做“解倒悬”,是极苦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说的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堪,如被倒悬着一样,极为痛苦。

而所谓的“盆”则是指盛载食物的容器,意思是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悬”之痛苦,所以将这一活动称为“盂兰盆会”,也就是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之法会。

盂兰盆会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回顾历史,在佛陀时代,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据《大盆净土经》记载:印度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

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释氏六帖》就记载,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后世的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的流行原因

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乃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

不过在佛教的戒律中,禁止佛教徒杀生,所以佛门举行的盂兰盆会多采用素食,供佛斋僧,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普度众生,广施甘露。

3、什么是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和孝道的关系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各地寺庙在节日到来之际都要举办供养僧众的盂兰盆会,这也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法会。根据佛教典故,盂兰盆会的初衷是提倡孝道,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什么是盂兰盆会,盂兰盆会和孝道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佛教法会之一,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相沿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于农历七月十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令过去父母得离恶道,同时也令现世父母健康长寿,死后生天。此即盂兰盆会的缘起。

盂兰盆会和孝道的关系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见母亲因生前造作恶业在地狱备受煎熬,悲伤不已,发愿救母。虽然他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却因其母罪障深重而无力援手。

目连哀痛,祈求于佛陀。佛陀告知,可于农历七月十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令过去父母得离恶道,同时也令现世父母健康长寿,死后生天。此即盂兰盆会的缘起,因法会主要为超度亡者而设,又称鬼节、亡人节。

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在众多佛教节日中受到国人的特别重视,和儒家大力提倡孝道的文化背景有关。但是,儒家所提倡的孝主要是建立于伦理纲常之上,侧重于现世责任,而对亡者,虽有慎终追远之说,终究是语焉不详的。

因为儒家对亡者的世界避而不谈,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那么,以祭祀来追远,除了纪念意义之外,究竟能使祖先获得什么利益呢?这成了一个被搁置,而又让人心存疑惑的问题。

可以说,《盂兰盆经》的传译正是对此作了解答,让人们认识到应通过什么方法才能使故去的亲人真正得到帮助,而不只是一种纪念,一种生者感到慰藉的形式。而随着盂兰盆法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也传入民间,以文学、戏剧、艺术等种种方式加以演绎,历千年而不衰,成为弘扬孝道的重要题材。

相对儒家提倡的伦理性的孝道来说,佛教主要侧重从报恩的角度来谈。也就是说,尽孝不是被动的道德约束,而是接受恩德后的主动回报,应该说是更为究竟的尽孝方式。

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相关图片:

盂兰盆节的依据,彰显佛教孝道的盂兰盆经相关图片:

4、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kidbbs.com/xingzuo/fenxi/16190.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儿童乐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22048号-9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kidbbs.com (请把#替换成@)